飛輪教練Robbie分享

智能單車騎乘設定

智能單車騎乘設定

開始進行飛輪運動前,最至關重要的,在於騎乘位置的設定
如同自行車的Fitting,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身型比例的位置,位置設定對於騎乘時的影響如下:

  1. 有利於各肌群力量發揮有效率。
  2. 確保身體關節的穩定有彈性,減少衝擊,尤其是膝關節。
  3. 增加舒適感,減少身體疲勞感。
  4. 身體重心維持在正確位置。
  5. 增加騎行專注力。

三點調整法:依身材做基準

常用的調整方式是「三點調整法」,根據騎行者的身材比例設定座椅高度、前後位置與握把,讓騎乘更符合個人需求。

  1. 座椅高度
    1. 站立基準:站立於飛輪車兩側,將座椅調整至與髖骨同高。
    2. 動作檢查:調整至定位後,確實將調整旋鈕旋緊。
    3. 檢查姿勢:最佳、最安全的高度,是將踏板下踩至最低點時(12點至6點,曲柄呈90度重直),膝蓋應保有約 5~10 度的微彎,確保關節有彈性與張力。
  2. 座椅前後位置
    1. 流程:
      設定基準考量點為騎行者股骨的長度。
         坐在座墊上,先完成確認座位高度。
      將踏板踩至水平(3點至9點,曲柄與地面平行)。
    2. 關鍵線:膝蓋此時與踏板中央呈一垂直線
      專業的騎行玩家,有時會依挑戰路線的考量(坡度、距離),將座椅前後略做調整,一般玩家建議先以此設定為主。
握把高度
  1. 握把高度
    1. 舒適基準:一般建議比座墊高約 5~10 公分,差不多在肚臍前方,騎乘會比較舒服。
    2. 能力漸進:騎行能力越佳者,握把高度可適度降低,但至少需與座椅高度同高
    3. 保護族群:有下背痛、受傷或孕婦,建議將握把調高到舒適位置。
      飛輪的騎行與自行車,基於力學的考量,在設定上會略有不同,在此,並不建議在飛輪車上將握把設定低於座墊,對於站姿騎行的重心影響相當大,可能增加受傷風險。
  2. 身體重心維持線
    基於運動力學的影響,呈站姿騎行的動作時,需將身體維持在重心維持線上,使身體保持平衡穩定,並且能有效率、安全的進行騎行。
    如何找到「身體重心維持線」?
    1. 雙腳一前一後,與地面跟水平狀態,並保持站立動作。
    2. 將骨盆位置與曲柄中央(五通)對齊呈垂直,上半身保持放鬆,穩定後再進行踩踏動作。
    3. 只要是站姿的動作,請讓骨盆保持在曲柄中央的正上方
騎行時需注意

騎行時需注意

  1. 站姿跑步動作時,上半身些微前傾,雙手置於把2(平把位置),保持關節放鬆(肩、肘、手腕關節)。
  2. 站姿爬坡動作時,雙手置於把3(前把位置),保持關節放鬆(肩、肘、手腕關節),此時由於肘關節向下彎曲的關係,身體角度略為向下,需保持腹部及背部的放鬆和穩定。
  1. 騎行時的把手姿勢及位置
    站姿跑步動作:上半身些微前傾,雙手放在把 2(平把位置),保持肩、肘、手腕放鬆。
    站姿爬坡動作:雙手放在把 3(前把位置),肘關節自然下彎,身體略向前傾,保持核心放鬆並穩定。
騎行姿勢
騎行姿勢2